热评丨网络表达,别只留下“爆米花”

- 编辑:admin -

热评丨网络表达,别只留下“爆米花”

惊讶时的表情应该是“包”、“我很好笑”,互相抱怨时应该是“666”……这些“俏皮话”不仅成为一些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口头禅,在课堂上也经常从学生的嘴里蹦出来。近日,一段语文老师劝学生“说好中文”的短视频引发热议,引发家长和社会的共鸣和警惕。当网络俚语、不良表情包从屏幕流向课堂,从“弹幕”走向作业时,“懒惰”的表情和明显“万能”的网络表情包提醒我们:不要让青少年的表情仅限于“热门表情包”。为什么青少年热衷于网络语言?今年1月,《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显示,我国10岁至19岁的网民有1.44亿人,尤其是2010年以后出生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接入水平较高。钍“小网民”数量众多,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。除了自身的语言特征外,网络迷因还具有“社交密码”,可以迅速拉近同龄人之间的距离。语言中表达的单词含义更广泛也就不足为奇了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边界更加多元和精确。青少年要懂得“傻子自己的震撼”,更需要体会“这首歌只应存在于天上”的赞叹。既要警惕热门表情包,也要警惕低俗表情包的泛滥和滥用。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,隐藏着许多低俗不良的表情包,充满冷暴力和讽刺,有的在不断传播中衍生出更多的内容。当青少年没有树立完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时,他们就可以盲目跟从所谓“潮流”,未必得罪周围的人,甚至是偶然触碰了欺凌行为的界限。此外,不少家长发现,这种“网络语言”并不是某个地区独有的。在网络的广泛影响下,它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,是一种不寻常的表达现象。因此,网络平台、学校和家长应对人身攻击、贬义等不良玩笑等不良网络俚语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采取行动。政策层面,去年10月,国家网信办、教育部下发通知,部署开展“清理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”,重点整治部分网站平台热搜榜、首页、精选等关键环节中不规范、不文明的语言文字、网络俚语、恶搞笑话、滥用模糊表达等问题。今年1月,《关于加强教育部、国家语委、中央网信办印发《关于规范网络空间和数字空间语言文字生态,构建健康文明网络语言环境,维护网络安全底线》的要求例如,可以通过课间平等的对话进行引导教育,让孩子得到更好的语言示范。让孩子感受到汉语的音韵美、形式美、意境美,从而学会准确、优美地运用语言。同时,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,与孩子一起培养比“玩手机”更有趣、更重要的兴趣爱好,主动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。只有多方共同努力,才能真正保护青少年,不让他们陷入网络闲聊之中。当孩子们不仅喜欢网络表情包,而且拥有说“文明话、漂亮话、亮话”的能力时,他们就能自信地走向充满力量和希望的未来。 (文丨马泽宇) 编辑:郑建龙